根据CREO统计,仅考虑建筑、铁路、高速公路、水面、农业设施等,平价之后,分布式光伏应用潜力超过8亿千瓦。
实际上,这也是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整体面临的瓶颈,但正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未来分布式光伏突破的关键点或许就在于这些只做大企业屋顶的观念。继全国光伏装机第一省之后,山东正朝着分布式光伏第一大省方向迈进。
可以预见的是,到2020年底,山东省将成为全国第一个光伏装机容量突破20GW的省份,成为名副其实的光伏应用第一省。山东的分布式落地项目接近300MW,有数十家民营、中小微企业布局了分布式光伏项目,其中也不乏有特变电工、远景、道达尔等知名企业,足以可见投资商们对山东分布式光伏的热情和决心。户用之外,山东工商业分布式今年的发展也可圈可点经测算,在光伏发电项目25年经济寿命期内,年平均发电量可达到0.86万千瓦时,年均等效利用小时数为1038.22小时,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8.6吨。在村民心中,30块2.75千瓦的多晶硅光伏组件,就像点亮他们生活的小太阳。
村民董宝荣说,过去,村里晚上漆黑一片,根本出不去。现在,帮扶组帮助村里进行电网提档升级,不仅提升了户均容量,群众生产生活的用电达标率也达到了100%。目前正是菌棒出菇的旺盛期,屈双民又带领群众忙着采摘、烘干。
今年春天,他带领的技术团队在合阳试种木耳获得成功,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这光伏产业和其他农业产业不同,对土地要求少,荒地、屋顶,凡是阳光充足的地方都可以发展,真正吃的是阳光饭。电站每年收益20多万元,其中八成用于公益性岗位的工资支出、贫困户务工补助等,成为扶贫扶志、支持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的一条重要路径。布施河村就在秦岭脚下,沟多地少,土壤干旱,交通不便,非常适合发展光伏产业。
城关街道办顾贤村在光伏板下种植了生菜、大葱、菠菜等蔬菜,和家庄镇七一村种植了远志、黄芪等中药材,甘井镇龙泉村养殖了近万只鸡目前,合阳县21个光伏扶贫电站项目中的18个农光互补大棚得到充分利用,对促进全县脱贫攻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牛庄村的香菇产业每年收益可达20余万元,光伏发电站装机容量1兆瓦,今年预计发电120万度,毛收益100万元。
凭着多年的食用菌种植经验和技术,很快便试种成功了。6个棚的人工费就需支出13000元,园区将带动周边群众和贫困户就近就业。农光互补可谓是一举多得。牛庄村农光互补只是合阳县光伏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光伏扶贫产业让贫困群众吃上了阳光饭,也为我市脱贫增收铺设了阳光道据悉,今年1月至9月,全市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累计收益2735万元,设置公益岗位4014个,共吸纳贫困劳动力4014人,有效缓解了疫情之下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就业难的问题。2017年,牛庄村瞄准光伏发电站光伏板下的空间,建设了43座出菇棚,并配套各项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如今的顺丰村,建成了一座205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并成立了扶贫产业合作社。
闲置土地变身聚宝盆这里最早是打麦场,后来小麦都机械化作业了,这片地就闲置了。屈双民自豪地说道。
凭着多年的食用菌种植经验和技术,很快便试种成功了。瞧!秦东儿女正在与全国同频共振,在走向小康的阳光大道上阔步前行。
随后的一个多月里,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屈双民带领工人,每日在棚里精心浇水看护,生怕出现问题。同时,光伏收益一方面用来支付贫困户的工资,另一方面用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截至今年6月30日,项目总发电量586002度,实际收益20万余元。刘锡福负责的食用菌大棚就建在山阳村农光互补光伏扶贫电站下,电站由政府全额投资建设,共有大棚174座。目前,牛庄村的香菇产业每年收益可达20余万元,光伏发电站装机容量1兆瓦,今年预计发电120万度,毛收益100万元。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充足的光照资源,巧借光伏项目开启阳光模式,依势建设光伏电站,通过绿色能源与扶贫帮困的有机结合,使困难群众过上了阳光灿烂的好日子,走上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互利共赢的阳光大道。
阳光饭碗稳了群众就业8月29日,在合阳县王村镇山阳村,食用菌产业园的负责人刘锡福又喜滋滋地购进了6棚共6万袋木耳菌棒。布施河村就在秦岭脚下,沟多地少,土壤干旱,交通不便,非常适合发展光伏产业。
刘锡福介绍,食用菌大棚用工量大,常年需要劳动力,除草、平地、浇水,日常管护都需要大量人力,采摘季更是用工高峰。当前,合阳县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共21个,总装机量31.8兆瓦,利用苏陕协作资金2030万元全部配套建设农光互补设施大棚。
电站每年收益20多万元,其中八成用于公益性岗位的工资支出、贫困户务工补助等,成为扶贫扶志、支持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的一条重要路径。和牛庄村相似,潼关县城关街道顺丰村的光伏扶贫电站建在了村里一处废弃的小学里。
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已建成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55座,2018年12月底,所有光伏扶贫电站建成并网。仲新亚笑着说:过去做梦也想不到,废弃的学校还能生出钱来。城关街道办顾贤村在光伏板下种植了生菜、大葱、菠菜等蔬菜,和家庄镇七一村种植了远志、黄芪等中药材,甘井镇龙泉村养殖了近万只鸡目前,合阳县21个光伏扶贫电站项目中的18个农光互补大棚得到充分利用,对促进全县脱贫攻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正是菌棒出菇的旺盛期,屈双民又带领群众忙着采摘、烘干。
农光互补可谓是一举多得。光伏发电需要尽可能多地接触阳光照射面,香菇则需要阴暗的环境,我们的香菇棚建在光伏板下,两个产业优势互补。
这光伏产业和其他农业产业不同,对土地要求少,荒地、屋顶,凡是阳光充足的地方都可以发展,真正吃的是阳光饭。农光互补焕发产业新活力2020年8月底,8万袋香菇菌棒入驻合阳县新池镇牛庄村光伏产业园。
据顺丰村党委书记兼主任仲新亚介绍,第一批光伏项目由国网渭南供电公司和潼关县供电分公司捐建,2017年11月30日并网,次年1月就产生了收益。顺丰村是由张尧、布施河、樊家和三河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整村形状狭长,南靠秦岭,北依黄河。
6月,木耳到了采摘季,10多名贫困群众每日在棚里采摘,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8年4月,第二批光伏发电项目也建成了,两期占地3000多平方米,曾经废弃校舍的屋顶、操场摇身一变就成了村里的摇钱树。今年春天,他带领的技术团队在合阳试种木耳获得成功,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6个棚的人工费就需支出13000元,园区将带动周边群众和贫困户就近就业。
屈双民指着如今生机勃勃的光伏扶贫电站说道。今年5月,刘锡福从河北承德拉来了3万包菌棒,开始试种木耳。
原来,牛庄村整合了打麦场、撂荒地,发展光伏+香菇产业,重新盘活了土地资源,让沉睡的土地资源活了起来,让闲置土地变成了聚宝盆。牛庄村农光互补只是合阳县光伏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光伏扶贫产业让贫困群众吃上了阳光饭,也为我市脱贫增收铺设了阳光道。合阳县联村扶贫电站有限公司董事长麻少春告诉记者:为了满足设施大棚对空间的要求,我们这里的光伏板比其他地方高一些,高达6米,设施大棚高3米,丝毫不影响棚内种养殖业的发展。